1988年高考回忆
2012-06-09 18:48:12
  • 0
  • 2
  • 113
  • 0

1988年高考回忆

 

潘太史生于1970年,刚好赶在小学普遍实施六年制之前就上了初中,因此在1985年时得以顺利升入高中。由于偏科的原因,潘太史学生时代过得十分悲惨,不论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向来与重点二字无缘。按照当时的规定,文理科分班是必须在高二时就做出选择,具体时间当在1986年。潘太史的强项是数学与英语,最大的弱项当属生物,加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外语热”,因此在高二开学之际毅然弃理就文。当时理科的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文科则为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政治。分数构成好象是这样的:其中数学为120分,语文120分,生物为70分,其余均为100分。也就是说,文科满分为640,理科满分为710。按照1986年时的录取行情,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分数线似乎是460分,而理科的大本分数线即在440分以上。这也是潘太史毅然投机外语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考时间定在7月的7、8、9三日,我们的考场设在铁道附中,从家骑自行车大约需要四十分钟。好在当时本人居住在总参某研究所的院子里,副所长的女儿也同样在那里参加高考。于是陈副所长毅然宣布,从本届开始,该单位只要有在职人员的子女参加高考,一律派公车接送。第一天派出的是一辆军用吉普车,我们在参加完上午的考试后都可以搭车回家吃饭,然后再赶回考场参加考试。好象在7月8日的中午,吉普车在回程时与一辆地方卡车发生了纠纷,需要由交管部分协调解决,结果所长当即改派一辆轿车继续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一共四人参加高考,其中三人皆为理科生,他们在九日下午考试结束后还要加试生物,于是潘太史决定独自步行回家,以便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

大约走到大钟寺的时候,碰到了初中同窗马云雁同学,她的考场设在人大附中,此时刚好骑车赶会北太平庄。于是本人叫住了她,与她结伴步行了一会。发榜之后得知,她考入了二外英语系。

不久之后,录取分数线公布:理科大本470分,重点线505分;文科大本477分,外语类大本484分,文科录取分数线在总分落后70分的情况下竟然在理科类之上,当时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记录!潘太史的分数是485分,刚好以一分之差过线,虽然投机不利但总算幸运过关。后来在北外加试口语的成绩为4+,结果被一家北京市属的外语高校录取。毕业后一度非常风光的刘元元同学当时在德语系,据说她高中时期就具备的中共预备党员资格,而且是保送上来的。

就当年那届高考的情况来看,潘太史所在的学校作为一所完全非重点学校,参加高考者大约有三个班,共计120人左右,其中考入本科者大约13人,重点大学者4人,专科以上者总计25人左右。与初中毕业时考入重点高中的同学相比,似乎并不逊色,据说那邦佼佼者当中至少有一人高考时竟然落第了。后来与大家交流的心得是,虽然重点学校教学水平比较高,但由于路途相对遥远,客观结果是得不偿失,充其量是得失各半。与潘太史同车参加高考的四个中,副所长的女儿当初在一所准重点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结果意外名落孙山,及第者共计2人,合格率刚好为50%,总算为军队系统保住了一丝颜面。

 

随着改革开发的日益深化,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可谓是甚嚣尘上。潘太史对此一直不以为然。本人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属于落后分子,即使在大学阶段也并不如意,但事实证明,最有希望青史流芳的往往并不属于那些少年得志之徒。当年的高考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事实证明许多落第的同学后来通过自身努力,有的取得了硕士学位,有的担任的银行行长,有的则成为了上市公司的老总。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尽管特权阶层、特权意识无处不在,公平、平等观念毕竟还是深入人心,潘太史的高中同学中,有陈大将军的孙女,本人的地理老师是宋时轮上将的女儿,英语老师则是陶大庸教授(全国人大常委)的女儿。郝建秀同志的儿子强同学也因落第而在本人所在的班级插班补习。当时的高考,主要还是考生自己在拼搏,而如今的高考,或许早就成了拼爹的战场了吧。

 

 

2012年6月9日星期六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