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中几乎普遍存在的“三聚氰氨”问题
2017-02-06 15:23:15
  • 0
  • 0
  • 6
  • 0

互联网行业中几乎普遍存在的“三聚氰氨”问题

公元2008年,随着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的全面曝光,化工原料三聚氰氨开始广为人知。事件则是在三鹿集团的奶粉中发现了含有三聚氰氨,至于个中原因,据说与奶厂从奶农手中收购牛奶时的蛋白质检验指标密切相关。只要将三聚氰氨投入水中,搀兑少量牛奶,这样的液体在检验时即可被认定为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而卖得高价,而三聚氰氨以及水的成本则十分低廉,如此一本万利的生意促使不法奶浓不惜铤而走险,以致含有三聚氰氨的毒牛奶比例越来越高,最后终于东窗事发,不仅三鹿集团宣告倒闭,而且对中国奶制品市场的严重冲击迄今犹存!回首前尘,应共扼腕!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深化、再深化,“互联网+N”模式在全民创业、咸与创新的时代最强音中甚嚣尘上,爱岗敬业、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等传统理念则被视为因循守旧……。许多所谓的创业者以不断融资作为自己最大的人生乐趣,以致于将“互联网+N”中“N”演变成了融资的轮数。但由于实体经济的不断凋零、体制内税费收入的水涨船高,资本市场也由于缺乏足够的投资标的而陷入困境。于是在相互取暖的大背景下,金融资本开始与互联网行业中的大佬、小佬相互勾结,大规模地投放“三聚氰氨”。

众所周知,企业(具有社会功能特征的少数大规模国企另当别论)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赢利,如果一家企业无法实现赢利、甚至连年亏损,惟一的出路就是关门了事。企业为了获取贷款,本应向金融机构求援,但中国的银行大多属于国有,体制内深知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巨大风险而对民间企业向来紧缩银根,但为了激活市场则对各种各样的民间准金融机构网开三面,于是有意大幅度降低利率,鼓励甚至纵容众筹、私募、互联网金融等机构或平台大行其道。另一方面,获取巨额资金的企业对于投资人却无须任何阶段性回报,这些资金中的极少部分计入注册资本,虽然稀释但仍然可以确保经营者的绝对控股权,而绝大部分资金则直接计入资本公积金,几乎可以任凭经营者自由支配。即便连年扩大亏损,但经营者只要忽悠几句“流量”云云即可继续忽悠。而这种所谓的流量,难道不就是奶制品污染事件中的“三聚氰氨”吗!

创业自古有之,哪怕当局一再否定的文革期间,电影《创业》也曾经大放异彩,石油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深入人心。但如今的所谓创业者,除了不断圈钱之外还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呢?公司连年亏损,管理层坐享高薪。岂非咄咄怪事!

2017年2月6日星期一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